林阳乐:铭记历史之痛 筑牢生命之墙(5月12日)
发布人:政教处 阅读次数:19 2025/05/12 16:18:00

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  

大家好!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缓缓升起,我们的记忆也回到了十七年前那个地动山摇的午后—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。8.0级地震,69227名同胞逝去,17923人失踪,这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一个个曾经如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。

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,我们见证过这样的画面:一位老师用身体撑住变形的门框,为学生打开生命通道;一位母亲蜷曲成拱桥的姿势,手机里留着"宝贝,妈妈爱你";消防战士跪地哭喊"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"……这些定格在历史中的身影是疼痛的印记,更是生命的呐喊。它在提醒着我们:在自然之力面前,人类如此渺小,但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,却能让我们无比坚韧;同时也在向我们诉说同一个真理:灾难无情,但人性的光辉永远能穿透黑暗。。

今天我们纪念5.12,不仅要缅怀逝者,更要明白:在自然灾害面前,知识就是生命的铠甲。当我们在教室里朗朗读书时,是否想过,每一次桌椅的晃动都可能是大地的预警?当我们在走廊上追逐嬉戏时,是否记得,安全通道是生命的绿色通道?当地面开始震颤时,你知道该躲进卫生间三角区还是该冲向楼梯吗?当被困废墟时,你懂得用敲击水管代替呼喊来保存体力吗?这些看似简单的防震知识,关键时刻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。防震减灾,不是遥远的话题,而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责任。

某小学在地震中全员安全撤离,只因孩子们从小牢记“黄金12秒”——前3秒躲桌底,后9秒护头颈。这就是日常演练的力量。

请记住这些细节:

教室的承重墙角落,是躲避坠落物的“生命三角”;

书本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,更能在关键时刻护住后脑;

疏散时压低身体、捂住口鼻,不是演练的形式,而是生存的本能。

每次演练的严肃对待,都是为了在真正危机来临时,我们能多一份冷静,少一份慌乱。因为我们深知:对生命最大的尊重,就是把每一次“假设”当作“真实”,把每一条规则刻进骨髓。

校园的榕树曾在风雨中摇曳,却始终用根系紧紧抓住大地——正如我们面对地震威胁时,唯有以知识为根,以敬畏为干,才能在灾难面前站成守护生命的姿态。榕树的年轮里藏着岁月的故事,而我们的青春里,应当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。愿我们永远不必经历灾难的残酷,但也请永远记得: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学会奔跑,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至于跌倒。

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5.12:  

铭记历史之痛,但不停留于悲伤;  

敬畏自然之力,但不屈服于灾难;  

珍惜当下之安,但不懈怠于准备。  

愿逝者安息,愿生者坚强,愿我们共同筑起守护生命的万里长城!
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