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早上好!
当晨雾还未散去,食堂的蒸汽已漫过窗台;当月光爬上树梢,教室的灯光仍亮如星辰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,总有一些身影在默默耕耘——是值日生挥动扫帚的弧线,是实验员调试仪器的专注,是志愿者整理图书的背影。这些平凡的劳动场景,如同春日的细雨,悄然滋养着我们的成长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“劳动”这个永恒的话题,感受它在时光里沉淀的力量。
劳动是文明根系里的千年回响
翻开泛黄的《诗经》,“昼尔于茅,宵尔索绹”的吟唱穿越三千年风雨,勾勒出先民日出而作的剪影;敦煌壁画里,衣袂翻飞的匠人正专注地彩绘飞天,每一道线条都凝结着对美的执着;宋代《耕织图》中,农夫俯身扶犁、织女踏机织锦的画面,让我们看见劳动如何织就文明的经纬。
从甲骨文中“劳”字的象形(手持农具在田间),到如今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光芒,劳动的形态在变,但其内核始终如一——它是“夙兴夜寐,洒扫庭内”的责任,是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坚守,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生存智慧。就像黄河两岸的梯田,历经千年冲刷仍层层叠叠,劳动早已成为文明最坚实的地基。
劳动是生长在时光里的精神麦田
校园的香樟树下,曾有位老园丁默默修剪枝叶二十载。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每一片树叶,眼神里流淌着对草木的深情:“修剪不是砍伐,是让树知道怎么向上长。”这句话像一粒种子,种在我心里——原来劳动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,而是用耐心与热爱去雕刻时光。
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瞬间,总与劳动相关:运动会上,后勤组同学搬来一箱箱矿泉水,汗水浸透了校服;辩论赛结束后,班委留在教室整理桌椅,月光为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;社区志愿活动中,我们蹲在老人身边教用智能手机,皱纹里的笑意比阳光更温暖。这些微小的劳作,如同麦粒在磨盘里沉淀,最终酿成岁月的芬芳。
劳动教会我们的,是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:当我们蹲在生物园拔除杂草时,懂得了成长需要剔除浮躁;当我们为班级文化墙反复调色时,明白了完美源于无数次修正;当我们在食堂帮厨时,体会到一粥一饭背后的艰辛。正如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说的:“电脑里长不出水稻,只有地里行。”劳动是最生动的成长课,让我们在汗水中触摸真实的生活。
劳动是写给新时代的青春诗行
有人说,现在科技发达,劳动是否已过时?看看实验室里,同学们亲手组装的机器人正在调试;看看创客空间里,我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文创产品;看看田间地头,“新农人”用无人机播种的场景——劳动从未远离,只是换了模样。它是程序员深夜敲下的代码,是设计师笔下的蓝图,是志愿者在山区播撒的希望,是所有为理想俯身的姿态。
在这个“快”时代,劳动教会我们“慢”的智慧:就像景德镇匠人雕琢瓷器,七十二道工序道道不能急;就像故宫文物修复师擦拭青铜器,每一道划痕都要用心揣摩。当我们愿意花一个下午为班级修补破损的图书,用两周时间排练一场劳动主题的情景剧,这些“慢下来”的时光,恰是对抗浮躁的最好良药。
今年的劳动实践周,让我们一起:在木工坊用砂纸打磨出光滑的书签,在菜园里种下象征希望的菜苗,在旧物改造市集上用创意赋予废品新生。不要小看这些举动,正如敦煌壁画的颜料历经千年仍鲜艳,我们此刻的每一次弯腰、每一次尝试,都在为青春注入持久的光泽。
以劳动为笔,绘就生命的年轮
站在教学楼的走廊远眺,春日的校园里,园丁正在给树木施肥,保洁阿姨认真清扫着落叶,同学抱着作业本匆匆走过。这些平凡的劳动者,共同织就了校园的晨昏线。而我们,终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——或许是实验室里专注做实验的科研工作者,或许是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的教师,或许是社区里奔走服务的基层工作者。但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,请记住: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选,而是生命的必修课。
就像清明时节我们追思先辈,不是为了停留于过去,而是为了接过他们手中的犁铧。今天,让我们在国旗下立下誓言:
用指尖的温度,触摸每一件文具的来路,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;
用脚步的力度,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分量,读懂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谛;
用心灵的热度,传承“劳动创造幸福”的信念,让青春在耕耘中闪光。
亲爱的同学们,劳动不是某个季节的风景,而是贯穿生命的河流。当我们学会用双手去创造,用肩膀去担当,那些流过的汗水、磨出的茧子,终将成为青春最耀眼的勋章。愿我们都能成为耕作者——在知识的沃土上深耕,在理想的田垄间播种,让生命的麦田,永远生长着希望与荣光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