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师们、同学们:
大家好!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《清明追思,家国永念》。
春雨总是特别,它不像夏雨般暴烈,也不似秋雨般萧瑟。当雨水渗入黄土高原的沟壑,唤醒沉睡的种子;当雨滴滑过江南白墙的黛瓦,润泽老宅的门环;当雨雾笼罩边关的哨所,模糊战士的视线——整个民族都在经历一场温柔的洗礼。
清明这个节气里,有人走进烈士陵园轻拭碑文,有人在家中点亮纪念的烛光,有人对着远方默默敬礼——不同的方式背后,是相同的情感:对先辈的追思,对精神的传承,对家国的承诺。
春风掠过操场,带着大地苏醒的气息。我们脚下的土地,沉淀着五千年文明的记忆;头顶的国旗,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守望。今天,我们相聚于此,是要在春日的生机中,寻找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
我们站在这里,脚下是文明的土壤。这里埋藏着祖辈耕耘的汗水,深植着英雄热血的根系,孕育着未来生长的希望。头顶的天空中,飘荡着未完成的史诗:从结绳记事的远古先民,到仰望星空的现代科研者;从守护疆土的戍边将士,到建设家园的普通劳动者,每个时代都在续写新的篇章。
清明的意义,在于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。擦拭一块石碑,不仅是为缅怀,更是为确认:那些消逝的生命,早已化作精神的种子。当我们仰望国旗,看到的不仅是鲜红的布料,更是一部用忠诚与奉献写就的民族传记。今天,让我们共同思考:如何让历史的根系,滋养新时代的成长;如何将记忆的温度,转化为前行的能量。我们相聚于此,就是要在春日的生机中,寻找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
清明,是刻在血脉里的文明年轮
翻开历史的竹简,商周时期的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下祭祀的卜辞,青铜鼎上的饕餮纹凝视着人间烟火;唐宋文人折柳踏青,在寒食诗中寄托家国忧思;明清百姓扫墓培土,用三牲五谷延续宗族记忆。三千年岁月流转,祭祀的形态在变:从烟火燎天的燔祭到云端跳动的烛光,从甲骨占卜到线上追思。但清明的内核始终如一——那些深埋在《礼记》里的“慎终追远”,那些流淌在《诗经》中的“哀哀父母”,始终是文明根系里最坚韧的纤维。
那些消逝在历史褶皱里的身影,有人用脊梁顶住崩塌的苍穹,有人以热血浇灌龟裂的土地。他们用生命划出一道轨迹: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活成一块不朽的碑石,而在于是否化作一粒种子,在家国的土壤里生根。当我们俯身试图擦拭一块风碑,当我们在烈士家书展前久久驻足,这些简单的动作里藏着铭记的真谛——精神的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不是石碑上的事迹,而是握在手心的接力棒,带着前人的体温,等待去传递下一程温热。
家国永念,是长在泥土里的精神庄稼
春风吹过陵园的松柏,松针簌簌作响,像是历史翻动书页的声音。从长江黄河的涛声到边关冷月的清辉,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每一块石碑都在诉说生命的重量。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姓名,有的清晰如昨,有的模糊难辨,但每一个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都曾在某个黎明或黄昏,为这片土地点燃过星火。
有人用身躯堵住决堤的洪水,在1998年滔天巨浪中铸成血肉堤坝;有人用教案点亮蒙昧的荒野,在西部山区的教室里写下“教育救国”的誓言;有人用算珠叩开科技的迷雾,在戈壁滩的帐篷里演算“两弹一星”的轨迹。他们种下的精神庄稼,如今正在新时代的田野里拔节生长——那是抗疫前线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,是扶贫干部走破的登山鞋,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通宵不灭的灯光。
这是一个需要重新理解坚守的时代。当短视频的喧嚣盖过心灵的独白,当流量的浪潮冲刷价值的堤岸,清明的意义愈发清晰:它不仅是回望的仪式,更是校准生命的准星。那些在田间记录作物长势的农科员,在社区调解纠纷的网格员,在车间打磨零件的技术工——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最朴素的坚持回答着历史的叩问:传承不是复刻往事的模板,而是让精神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里破土。正如太行山崖壁上的红旗渠,不是用水泥浇筑,而是用“重新安排河山”的信念开凿;大漠深处的航天城,不是用钢筋堆砌,而是用“九天揽月”的梦想构筑。
以草木之心,续山河之脉
清明的雨从不是苍天的泪水,而是供大地吮吸的甘露。它浸润着文明的土壤,让沉睡的根系苏醒。当我们站在这里仰望先辈的背影,需要的不仅是眼角的湿润,更是 脚下的深耕
让我们在此,在清明将至之际立约:
用知识的厚度对抗时间的侵蚀,让古老的智慧在课本的褶皱里新生;
用实践的力度丈量理想的高度,让青春的汗水滴入时代的沟壑;
用心灵的纯度守护信仰的星火,让平凡的坚守垒起精神的丰碑。
那些长眠地下的先辈,仍在注视着我们如何书写新的历史。他们的名字或许褪色于石碑,但精神的纹路早已烙进文明的年轮,精神的血脉将岁岁长青!
我的讲话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