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早上好。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《棕香深处是河山》。5月31日,又是一个棕叶飘香,龙舟竞渡的日子。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,当屈原那不屈的灵魂融入节日,端午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气更迭,镌刻进了中华的文化基因,上升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。
屈原投江的那一刹那,激起的不仅是江水浪花,更在华夏大地上掀起永恒涟漪。湘楚百姓划舟救屈的传说,在时光流转中演变为龙舟竞渡的壮阔图景。每支木桨劈开水面,都在重演着对崇高精神的追寻;每声鼓点震动山河,都在叩击着忠贞报国的赤子之心。这些穿越时空的竞技场景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民俗展演。龙舟龙骨承载的,是"众人划桨开大船"的团结意志;船头鼓点激荡的,是"虽九死其犹未悔"的担当气魄。屈原以其极强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和忠君报国,孤高自持,坚贞坚守的气节,在历史的画卷中,留下了一位中国文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“ 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。当艾草清香弥漫街巷,当五色丝线缠绕孩童手腕,那些看似寻常的民俗背后,正流淌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。湘楚百姓担心屈原葬身鱼腹,为其制作筒粽的传说,在代代接续中渗透进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。粽叶层层包裹的,不仅是糯米与红枣的香甜。从"角黍"到"粽子",这个穿越千年的食物,始终传递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。北方红枣粽的赤诚,江南蛋黄粽的丰润,岭南碱水粽的清冽,不同地域的味觉记忆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——对先贤的追慕,对文明的守护,对家国的忠贞。
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回望,端午不再只是怀旧的符号。而是成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一种寄托。
季延的青年学子们,站在先辈的肩头,望眼未来,让我们勇敢地传承与担当:
传承屈原的爱国之志,心怀祖国,笃志求学;
传承龙舟的奋进之魂,不畏艰难,拼搏进取;
传承端午的自信之姿,展现自我,昂首向前!
同学们,国旗飘扬,见证着民族的复兴;粽香悠远,诉说着文明的传承。让我们共庆端午,在节日的浓厚氛围中,体会先贤屈原的文学风度,家国风骨。谱写新时代的传承新篇章。
最后祝大家粽情融洽,端午安康。祝老师们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!祝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!祝高三学长学姐们粽意浓浓,六月高中!
我的讲话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